退伍季,老兵有话对你说——聆听4位老兵告别军营时对年轻战友的真情寄语

退伍季,老兵有话对你说——聆听4位老兵告别军营时对年轻战友的真情寄语

老兵,怀揣绿色梦想,在火热军营千锤百炼、淬火成钢。如今,他们即将脱下戎装,带着军营的馈赠,开始新的奋斗。

转身之前,他们再次回望那些热血沸腾的瞬间,回望那些披星戴月的日子,用真挚感人的讲述,给予在强军新征程中踔厉奋发的年轻战友真诚的祝福和期望。

苦干,收获的是甘甜

■南部战区空军某旅某雷达站一级上士 唐逢飞

沿着436级台阶的青石板路,我从营区走上金鸡山头的阵地,和“英雄天线车”告别。我曾在这里送走一批又一批老兵。今年,我也要转身离开。

16年前,走出大学校园的我,和1位同年兵被分到这个有着“钢铁雷达连”荣誉称号的连队。到连队第一天,车行至山脚下突然停了下来。班长说,我们要背着行囊爬上山。当我们气喘吁吁爬上山头,在军旗前宣誓完毕,班长笑着告诉我们,对雷达兵来说,时间就是生命。这场特殊的新兵欢迎仪式,也是雷达兵的第一课。

第二课,在阵地上。我们眼前,是一架布满弹孔的老旧天线车。指导员说,1979年的边境作战中,这块仅有0.07平方公里的山头,在27天里落下300多发重型炮弹,雷达方舱被弹片穿透536个弹孔。

“炮弹一发一发落在阵地上。电缆断了,天线停止转动,战士们就用防风绳拽着天线一圈一圈跑,一拨人倒下去,下一拨又接上,直到战斗结束。‘人在阵地在,人在天线转,人在情报通’,这就是咱们‘钢铁雷达连’荣誉称号的由来,也是咱们雷达兵的兵魂!”

指导员的讲述,听得我们热泪盈眶。以后的日子,在阴冷雾气的常年环绕中,没有手机信号、没有网络,望着看不到头的群山,话题总有聊完的时候,生活总有枯燥的时候,内心也有迷茫的时候,可一想到那15个字,热血就在胸中奔涌。一样的年纪,一样的职责,当年的他们,面对漫天炮火没有退缩,让阵地坚如磐石;如今的我们,有什么理由畏惧?怎么能不守好阵地?

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,白天在阵地上摸零件、查线路,晚上钻进学习室分析电路、学习原理。两年后,我考入空军预警学院雷达士官学校,5年后走上雷达技师岗位。

2012年,连队来了新装备。上山道路不便,我们只能在山脚把装备拆开,一件件搬上阵地再重新组装。恰逢老技师退伍,换装的担子全部压到我一个人身上。“班长,这个发射单元和老式雷达不一样”“班长,你看看这个紧固螺丝怎么拆”……一个个此前从未遇到的问题接踵而至。那段日子,我几乎住在阵地上、“泡”在零件里,翻操作手册、打电话询问厂家……在大家倾力配合下,终于提前完成架设任务。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,那次换装让我懂得,坚守岗位不是满足现状,而是刻苦钻研、与时俱进,形成与战备需求匹配的装备保障能力。

苦干,收获的是甘甜。16年斗转星移,我不知在阵地上洒下多少汗水,在雷达方舱度过多少个夜晚。哪怕是那次假期家属来队,我还是与出现故障的天线车一起度过3个日夜。当天线开始缓缓转动,一批批空情正常上报,我擦了擦额头的汗珠,心里像吃了蜜一样,被难以言说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填满。

还是在熟悉的“英雄天线车”前,退役仪式如期举行。这一次,主角变成了我。我拿出一本多年维修心得写成的“秘籍”,郑重交到徒弟尹伟手中,指着天线车说:“我离开以后,好好陪着它。”

看着尹伟接过本子时认真笃定的模样,我仿佛看到16年前的自己。以前,都是班长向我们讲述老班长们坚守的故事。希望在后来者的讲述中,我们能为雷达兵的兵魂,添上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注解。

(黄 巍、刘晋毓整理)

根扎得越深,离梦想越近

■火箭军某团某营三连一级上士 周三阳

穿过30多条隧道,翻过两座大山,200多公里的山路蜿蜒曲折,这是市区通往我所在营区的路程。

2010年,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的我,第一次踏上这条路。来接我们3名新兵的,是一辆运送给养物资的卡车。我们挤在卡车车厢里,一路摇摇晃晃,“晃”到了巴掌大的营院。

人烟稀少,阳光“罕至”,手机信号时有时无。长久陪伴我们的,是寒冬里三四个月也不消融的积雪,堆在我的心头,凉冰冰的。

因为“同病相怜”,我们3个同年兵之间格外亲。每过一天,我们就在台历上划掉1个数字,掰着指头算着可以离开大山的日子。

指导员姜坤看出了我们的心思,给我们讲起“扎根柳”的故事。

“扎根柳”,营院里唯一一棵柳树。树旁立着一块石碑,刻着一句话:扎根,即“扎根深山,献身国防”;柳,“留”也。

1993年,第一任连长刘树轩带领17名官兵奉命进山,组建三连。崎岖的山路、艰苦的条件,让踌躇满志的官兵心里凉了半截。一次外出,连长见当地老乡的平板车上拉着几棵柳树苗,便买下一棵带回连队,取名“扎根柳”。

“柳树能够在沟深林密、缺少阳光的地方存活下来,是因为根扎得深。人也一样,只有根扎得越深,才能汲取更多的养分。”后来,我慢慢发现,指导员的这番话,正是坚守深山的老兵们真切的感悟。

我所在班平日担负着指挥所通信保障和近500公里光缆线路的维护任务。维护一条通信线路,需要走过10多个村庄,跨过10余座山头。巡线归来,在落日余晖的傍晚,我经常听见班长们在后山“喊山”。

其中,有我的班长谢世强。谢班长守大山守了整整30年,自入伍就没离开过这座大山。他担负的几百公里国防光缆线路维护任务从没出过差错,荣立过二等功三等功。谢班长说,“喊山”是一茬茬官兵自创的解压方式。只要对着大山喊上几声,压力和烦恼似乎就烟消云散。

谢班长的退役欢送仪式上,他抱着我们哭得一塌糊涂。谢班长说,扎了30年的根,一下子要“拔”出来,实在是疼得慌。

后来,我留了下来,也加入“喊山”的队伍,喊走了寂寞,喊走了烦恼,也喊出对这里一草一木、一山一石的热爱。安下心的我,钻进了设备室,没过两年就掌握了多种装备操作及把关技能,成了团里数一数二的专业技术尖子。

那一年,战斗警报拉响,连队同时保障千里之外多个方向的通信任务。数十天里,我们连轴奋战,圆满完成演练任务。即使从没有亲眼见过导弹发射时撼天的“闪电”,没有亲耳听过裂地的“惊雷”,但大山知道,导弹的腾飞,有我们的一份“助推力”。

12年过去,我也要离开大山。我刚进大山时,“扎根柳”只有碗口粗,如今高大挺拔。临别时,我最后一次给“扎根柳”清理杂草。山风吹过,“扎根柳”光秃秃的枝条沙沙作响。

再过些时日,“扎根柳”将迎来一批新战友。希望年轻的他们,在远离喧嚣的青山深处,能坚守梦想扎下根来,栉风沐雨,葳蕤成林。

(陈世锋、张倩晓彤整理)

极致的热爱,成就更好的自己

海军航空大学某团一级上士 徐 威

初冬,渤海之滨。开阔的停机坪上,凛冽的寒风劲吹,机务兵最“艰难”的季节,又到了。

摘下蒙布,打开座舱盖,清点工具……13年里,重复过无数次的工作流程,此时的我却无比珍惜。是的,我要退伍了,以后想再摸一摸战机,应该是难有机会了。

小时候,我时常幻想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帅气的空军飞行员。虽然我没能翱翔蓝天,但通过直招士官成为一名机务兵,与战机为伴,多少也算了却心愿。然而,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机务兵,并非易事。最初翻看专业书籍,那些复杂的结构图和密密麻麻的数据,看得我头皮发麻。当每本书都被翻卷了边,当战机的上百个核心零部件参数硬是被我牢牢记在脑子里,我被提前“放单飞”,正式成为机械员。

我总觉得自己和老班长们还差了些什么。一次,我们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开展飞行保障工作,机棚内滴水成冰。走进外场,我注意到,没有一位老班长把大衣领立起来遮住耳朵。

“班长,你们不怕冷吗?”

“怎么不冷?但是,把大衣领立起来会影响听发动机的声音,万一战机有问题,可就把不住关了。”

我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。身为机务兵,只有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,才能“不让战鹰带隐患升空”。从此以后,我格外珍惜外场工作时光,学着老班长们的样子,时不时抬头看天空,扭头观察滑行道,注视飞行起落……这是机务兵的常态,也是机务兵的幸福。在老班长们专注的眼神中,我看到了对机务工作的极致热爱。有了大家的托举,才有了海军航空兵事业的不断壮大。

2016年是我从事机务工作的第八年,也是见证我成长蜕变的一年。那一年,我正式成为一名机械师。身份的转变意味着责任更重。那次岗前培训,是我军旅人生最“充实”的一段日子。学习过程远比想象中更难,各种问题接踵而至,令我陷入“本领恐慌”。为了成为战机的“亲密伙伴”,我每天趴在机舱盖上听声音,爬进狭小的座舱里查设备……我坚信,极致的热爱,就是要不断超越自己、突破自己。当我最终获得坐进战机座舱内负责机组工作的资格时,我看到按钮的位置,也知道操纵杆的方向,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如电流般传遍全身。

13年机务生涯,我安全保障飞行1100小时。1100小时有多短?那些争分夺秒、排故抢修、紧张准备的时刻,那些风吹日晒、顶风冒雨、冰天雪地的日子,转瞬即逝。1100小时有多长?我保障过多型战机,成功处置数百起故障,总结了近10万字的心得笔记,托举一批批战鹰飞向远海大洋。

这种感觉很奇妙,在岗的时间越长,就觉得离祖国越近。春去秋来,机棚内战机的数量越来越多、新型战机不断加入,我也在战位上享受着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幸福。即使军旅路即将画上句号,这些画面和记忆,都将成为刻在我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军旅印记。

(倪 帅、李云飞整理)

越努力,越出彩

■第73集团军某旅一级上士 杜祥银

夜色渐深,我完成体能加练后回到宿舍,在肌肉酸痛的“陪伴”中慢慢睡去。

“马上就退伍了,还有必要这么拼吗?”遇到身边战友这样打趣,我都会一笑了之,但内心十分清楚:没有一滴汗是白流的。越努力,越“幸运”,看似简单的6个字,陪我走过16年的军旅生涯,激励我时刻保持着奋斗姿态。

2006年入伍后,新训的繁重枯燥让我一时有些吃不消。渐渐地,我学会耍一些“小聪明”:力量训练每组少做几个,爬战术前偷偷倒掉半壶水……我自认为班长骨干们没有发现,掌握了适应部队的“窍门”。后来,新兵连评选“训练达人”,我在自认拿手的匍匐前进项目中以0.3秒之差输给另一名新兵。

“他那么瘦,爬起来当然更轻松,我就是差点运气。”了解到我的“不服气”后,一次班务会上,班长拿出一块带血的纱布对我们说,那位战友为了动作更快,训练中手肘和膝盖磨破了好几次,“然而,有些同志的水壶都没有装满……”

班长虽然没有“指名道姓”,我却觉得脸上发热,手心出汗。从此,训练中我再也不敢“偷懒”,不仅扎扎实实练好每一个动作,而且要求更高,装具负重多加2公斤,跑步多跑1圈……就这样,我想把此前欠下的“体能账”加倍地补回来。

新兵结业考核那天,突遭风雨天气,不少战友在湿滑场地发挥不佳,我却打了一个“翻身仗”,最终被评为“十佳新兵”。“机会,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”,对这句话的切身感受让我更加清楚,如何才能成为一个“有准备”的人。

下连后,我勤学苦练,被推荐前往士官学校参加修理专业的进修,归队后进入修理所,参加修理兵集训队。分班时,队长说炊事班需要紧急补充一名炊事员,可大家都想到技术对口的修理岗位上去。想到这个缺总要有人补,也能在陌生岗位锻炼一番,我主动报了名。

凌晨起床生火、精心设计菜谱……新岗位上,我兢兢业业、任劳任怨,却没想到这竟是我多次转岗的开始。4个月后,我被调至所部接替考学的通信员。文书退伍后,我又被临时任命为代理文书,处理日常事务。经历丰富、岗岗优秀的我,得到大家一致好评。当年年底,我在同批修理兵中第一个入党。“如果不是辗转这么多岗位,大家不可能这么快熟悉我、认可我。”一些战友觉得我很幸运,我更明白其中付出的努力。

2010年底,由于修理班缺少骨干,我被分配到班排,重拾修理技术的同时担起管理责任。我带头加强体能训练,一改班排重技术、轻体能的氛围。后来,全旅组织专业基础考核,我带领二分队获得排建制第一名,连队也因表现优异被誉为“钢二连”,彻底扭转了以往“修理兵体能差”的印象。

越努力,越出彩。火热军营里,努力是最好的人生态度,也是最有用的成功秘诀。只有不懈努力随时做好准备,才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,成就出彩人生。

(牛伟萌、张凌晖整理)

题图:11月30日,空降兵某旅举行2022年冬季士兵退役仪式,老兵们向军旗告别。刘全岑摄

制图:扈 硕(读者 唐逢飞)

(解放军报)

生意营销3大宝:彩铃、定位、认证,一个也不能少,如有需要,添加 微信:wanda8585799  备注:3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820277912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lzz8.com/2267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