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春望》

公元755年,安史之乱爆发。面对这一场浩劫,安逸多年的唐王朝完全丧失了应对能力。一时之间,长安沦陷,皇帝出逃,百姓民不聊生。身处乱世,诗人杜甫也如同那千千万万的唐朝百姓一般,在战火之中摇摇欲坠。他的这一首《春望》,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凝聚,在唐朝百姓的血泪中成型。

杜甫《春望》

安史之乱前,唐朝歌舞升平,杜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,写出了《兵车行》、《丽人行》,写出了《望岳》、《壮游》。当时的杜甫,虽然郁郁不得志,但尚有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”的意气。安史之乱后,唐王朝江河日下,杜甫亲身经历动乱,饱受离散之苦。由此,“三吏”、“三别”、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等应运而生。不容否认,有的文学艺术就只能出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。诗人杜甫的创作,也遵循着这一点。杜甫绝对不愿意发生安史之乱,但是如果没有安史之乱这段灰色的历史,那么杜甫可能就只是杜甫,也许还远远不足以成为“诗圣”。

《春望》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三月。此时的杜甫,既见过了叛军劫掠、焚毁长安之惨状,又经历了战乱被俘之苦。可以说,时至暮春,触景伤怀的杜甫,把他的个人身世与国家苦难融为一炉,用血泪写进了诗句里。我想,“白头搔更短”的,恐怕不仅仅只有他杜甫,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普通老百姓,也同样“浑欲不胜簪”。这一首《春望》产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,反映着身处战火之中的人,它取材于现实生活,是对那些血淋淋的事实的揭露。

谈起杜甫,人们总能想到悲悯苍生、忧国忧民之类的词语。确实,也只有具备这样品质的人,才值得被人记住。不论是作家,还是作品,价值取向这一点尤为重要。与作家的高尚品格相同,那些无愧于时代,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,才值得千古传唱。这一首《春望》,根植于安史之乱的特殊时代背景,根植于广大老百姓的生死苦难之中,寄托着特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,作者的忧国之心、忧民之切处处可见。

杜甫《春望》

站在历史的长河上,褒扬那些真善美的追求,贬斥那些假恶丑的现象,是一位作家的坚守。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作家的责任时说:“作家能够解决与说明的一切,应该是给人们带来幸福,使人们脱离苦难,予人们以安慰的东西。”杜甫的《春望》,深感于国家的困境,民生的疾苦。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两句,大概是身处战火之中的人们,都在面临着的问题。此时的杜甫,深知自己不过是风雨中的一朵浮萍,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,已经是他最后的倔强。诚然,杜甫没有办法消除安史之乱带给人们的苦痛,但他那份赤诚的忧国忧民之心,却的确成为了战火中的温情,宽慰着一颗颗受创的心灵。

纵观中国整个的诗歌发展史,杜甫绝对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那群人之一。杜甫的诗,被称为“诗史”,密切关照着现实;杜甫的诗,忧国忧民,流露着人的关怀。这些道理,我们都可以从《春望》中以小见大,略窥一二。大诗人杜甫能够名留青史,不仅仅只在于他的诗,还在于他的人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写诗和做人,在杜甫身上达到了统一、和谐。

杜甫《春望》

生意营销3大宝:彩铃、定位、认证,一个也不能少,如有需要,添加 微信:wanda8585799  备注:3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820277912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lzz8.com/22354.html